1、什么是审核评估?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简称审核评估)是国家确立的“五位一体评估制度”(指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国际评估、教学状态常态监测与评估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中院校评估的一种模式,是国家层面的一种制度性评估,有效期5年。《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 号)中指出:“审核评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下,总结已有评估经验,借鉴国外先进评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评估模式,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概括地讲,它是依据参评学校自身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评价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实现情况。审核评估旨在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多样化,强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2、审核评估的核心和目的
审核评估不同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属于认证模式评估,达到标准即通过。水平评估属于选优模式评估,主要是看被评估对象处于什么水平,重点是选“优”(我校上次评估即属水平评估)。审核评估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国家不设统一评估标准,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审核结论不分等级,形成写实性审核报告。审核评估的核心是“质量”,目的是“保障质量”,即要促进高等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引导学校建立自律机制,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自我改进,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3、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
审核评估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简称为“一个坚持、两个突出、三个强化”。
4、审核评估的基本原则
审核评估坚持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五项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注重以学校自我评估、自我改进为主,体现学校办学主体地位;目标性原则关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实现;多样性原则注重学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尊重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发展性原则注重学校内部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关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实证性原则注重实事求是,以数据为依据,用事实来证明。
5.审核评估的主要程序
审核评估程序包括学校自评.专家进校考察.评估结论及发布等环节。首先要求学校认真开展自我评估,每年据实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和《自评报告》,同时提交近三年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专家进校后,通过审阅材料、听课看课、观摩实验实训、查阅试卷和论文、深度访谈、多方座谈以及现场考察等形式,发现问题,诊断分析,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6.审核评估的工作方法
审核评估主要采取目标导向.问题引导.事实判断的评估方法,同时结合信息化手段,即所谓的“数据先行”。专家组进校前已经通过数据系统和质量年报全面了解了评估学校的基本情况,并确定了考察重点,做到“有备而来”和“带着问题进校”。教育部鼓励专家创新性采取多样化的考察方式开展审核评估工作。
7.审核评估的考察重点
审核评估涵盖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全部环节,其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重点考察“五个度”: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五个度”构成了以学生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估思路,涵盖了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的整个输入输出过程。通过考察学校教学设计、资源配置和师资保障在培养过程中是否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培养输出的学生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评价。
8.审核评估的要点范围
审核评估范围由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三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为审核项目,共有“6+1”项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以及学校自选特色等方面,涵盖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及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投入,教学经费、教学设施及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情况,教学改革及各教学环节的落实情况,招生就业、学生学习效果及学风建设情况,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等。第二个层次为审核要素,把六大审核项目划分为24个要素。第三个层次为审核要点,把审核要素的核心内容体现在 64个审核要点上。
9、审核评估的五个核心问题
在本科人才培养上,学校在做什么?在如何做?效果如何?问题如何?如何改进?
10、审核评估最关注的“五个度”
审核评估的核心是对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状况进行评价,重点考察“五个度”,即: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11、与审核评估密切相关的“高教30条”
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30条意见,简称“高教30条”。“高教30条”是一份关于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指导性文件,对于确定审核评估新模式、端正高校办学思想.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什么是“评估12条”
2011年10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就本科教学评估的意义.目的、五位一体制度体系、主要内容与基本形式、组织管理等问题提出了12条意见,简称“评估12条”。
13、学校自评的主要内容
学校根据教育部审核评估实施办法和安徽省审核评估实施方案及上一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自我评估,按要求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同时提交近三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4、专家进校考察的主要内容
专家组在先期分析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进校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听课.听说课.实地考察校内教学条件.现场考察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等方式进行专业剖析,并就有关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全面了解学校教学工作情况,帮助学校查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15、什么是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根据教育部要求,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就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按照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把高等学校与本科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出来,形成系统化的.反映高等学校教学运行状态的数据集。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实行年报制度,是审核评估的核心依据之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主体即本科教育进行质量监控和宏观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采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状态数据,实现常态监测,是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16.什么是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要求,普通高等学校须每年编制并公开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学校概况、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师资与教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质量保障体系、学生学习效果、特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方面。我校自2013年开始发布上一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7.审核评估的项目、要素、要点和引导性问题
审核评估的范围包括“6+1”个项目,即 “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自选特色”,共 24 个审核要素,64 个审核要点。
定位与目标包括 3 个要素: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师资队伍包含 4 个要素: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投入、教师发展与服务。
教学资源包括 5 个要素: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课程资源、社会资源。
培养过程包括 4 个要素: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
学生发展包括 4 个要素:招生及生源情况、学生指导与服务、学风与学习效果、就业与发展。
质量保障包括 4 个要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质量改进。(张宏建/文 魏守建/审核)